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

乐读小说网分类书库

乐读小说网 > 科幻穿越 > 《庶长子大结局》在线阅读 > 正文 第108章 二更第1/3页

第108章 二更第1/3页

邈邈一黍 2021-10-13
    队伍出发离京这一天是在六月初五, 天气又闷又热, 出了京城之后, 一路上很少有阴凉, 不管是坐马车的人, 还是在外头骑马的,都热得不行。

    正午过后,太阳没那么毒了,魏时就直接改骑马了, 在马背上好歹还能带起些风来, 马车里是真闷得慌, 撩起帘子来也挡不了什么作用。

    在外面骑马的后果就是一身的黄土, 脸上、衣服上、鞋子里, 全都灰扑扑的,落满了灰尘,没一处干净的。

    鼻子也不太舒服, 干不说, 而且是真觉得堵得慌。

    差事赶得紧, 路上不能耽搁,所以这行车的速度也特别快, 连太子都没说什么,其他人就更不能说什么。

    从京城到东原府境内,快马加鞭总共也才只花了十日。

    一路上遇到了不少流民, 皆是一脸的菜色, 瞧见队伍, 一般都不敢靠过来,毕竟有这么多穿军甲的士兵在,行军的速度又特别快。

    但也有人颤巍巍的过来讨吃的,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,瘦的只剩下皮包骨头了,这模样绝对不是一两个月饿出来的,怕是这一年里头都没能吃个饱饭。

    队伍里上到太子,下至普通的士兵,都不会把粮食拿出来,即便是给了这些人,他们也护不住。

    若队伍在做暂时的停歇,那还可以给一些做好的干粮和米粥,若还在行军的过程当中,别说给干粮了,连停都不会停的。

    能逃出去的流民,再怎么饥饿,可还是有力气赶路的。

    东原府境内也有不少流民,从这个县城逃到另一个县城,从这个州城逃到另一个州城,也分不出来哪个地方的旱情更严重一些,就这么四处流窜,仿佛连目的地都没有,像无头苍蝇一样,盲目的跟着其他人到处跑。

    这是魏时生平第一次看到有饿死的人,而且还是小孩子,看样子已经七八岁了,死在一棵大树底下,那树上连片叶子都没有,树皮也被人抠掉了不少,看上去伤痕累累的样子。

    魏时都不知道这孩子到底是饿死的,还是因为吃了树皮不消化,所以才会……

    趁着的队伍还在修整,魏时干脆带着几个家丁把尸体给埋了,不必立碑,也不必堆起多高的土堆,灾害严重到了这种程度,把尸首埋了,防的是人。

    东原府的府城几乎已经没有施粥的地方了,连衙门都不再施粥,走动着的,跪在一边的,躺在一边的流民,脸上的表情都是麻木的,眼睛发直。

    人间惨剧,莫过如此。

    明明是六月天,魏时却是手脚发凉,震惊大过于同情,心酸无奈大过于踌躇满志。

    东原府其实还有赈灾粮,只是不多了,这些粮食不是用来现在发的,而是用在移民救食的路上,在没有把这些百姓移到目的地之前,路上就靠这些粮食了。

    魏时一行人是从京城带了口粮出来的,用不到赈灾粮,可也没有多余的粮食能分给这些灾民。

    东原府的知府,是因为已经胡子花白了的老大人,在这儿已经当了十多年的知府了,对这个地方,对这里的百姓都是有感情的。

    见了太子,跪下的同时眼泪就出来了,头磕的那叫一个响,若不是被太子扶起来了,老大人的额头怕是都要磕出血来了。

    “您来了,我就放心了,东原府几十万的百姓就有救了。”

    声音颤巍巍的,再配上那一脸的眼泪,已经磕红了的额头,连魏时都觉得鼻子酸酸的。

    老大人这话自然是对着太子说的,有太子的地方,大皇子就要后退一步了,就像现在这情形,几乎跟他们这些小官员一样,站在一边没什么存在感。

    “孤奉旨前来,为的便是这一地的百姓,老大人也别太过伤心,您已经把该做的都做了,此为天灾,非人力可以强求。”

    老大人确实是把能做的都做了,剩下的赈灾粮都已经清点好了,也都已经准备好了,连马车、士兵什么的都已经安排好了,随时都能装粮走人。

    户籍也都已经找出来了,一县一州都放好了。

    如今,太子他们要做的便是把要迁走的流民登记在册,把户籍都找出来。

    “布告在路上就已经写好了,通知各州各县,如果有愿意按照朝廷的安排移民就食的,就到府城这边来,只等十日的功夫,来多少就走多少,逾期的路上遇到的,可以跟着队伍走,但朝廷不负责提供粮食。”

    说这话的时候,太子的面色甚是冷硬,朝廷没有放弃这一地的百姓,但是必须要做出割舍,人人都想救,反而救不了人。

    他们的时间不多,粮食也不多,更不可能带着这些户籍资料走,为了方便管理,也为了减少时间的浪费,十日之后都不会再收留其他的流民了。

    这一点,在还没有离开京城的时候,他就已经清楚了。

    老大人张了张嘴,到底是把话咽下去了,道理谁都明白,如果没有去年的大旱,今年便是受了灾,也不至于此,可事情就是赶得这么巧,屋漏又逢连绵雨,总要有人被放弃。

    布告的内容是魏时写的,并且还是太子亲自找到他,让他把内容加以润色写出来的。

    润什么色呢,就算是有文采也不该在这时候卖弄,灾民流民里有几个是家底厚的,能识字就不错了,布告自然是写得越简单越好。

    大白话谁不会说,魏时上辈子的作文可都是大白话,写这份布告可比写作文浅显多了,什么修辞手法都不用,直截了当,言简意赅。

    朝廷决定把东原府的灾民往北迁,路上有朝廷提供粮食,随行的百姓必须要在府城登记,必须要服从安排,决定要去的百姓,都到府城门外进行登记,时间从六月十七日一直到六月二十七日,六月二十七日之后,无论什么原因,无论什么人,无论在哪个地方碰到,都不再进行登记,愿意者可随行,但未登记者不提供粮食。

    这布告写得够大白话了,希望不会有人耍小聪明,故意等在从东原府往北的路上。

    作为兵部的一员,魏时本来的职责应该是负责管理这些士兵的,但是作为新记账法的提出者,魏时被太子安排去负责登记这事儿。

    照样还是表格,清楚明了,方便查找。

    这么多的流民,但是负责登记的只有魏时自己,后边跟着的十几个官员,都是负责查找户籍的,一府的户籍,哪怕是按照一州一县分的清清楚楚,找起来也不是个简单的事儿。

    尤其是这些流民各地的都有,这个县的,那个村的,根本就没什么逻辑规律可言。

    所以魏时这个下笔的人并不是很累,毕竟他并非是一刻不停的在那里写,总是要等人把户籍找出来。

    流民里头很少有单独一个人的,不是说拖家带口一大家子,但基本上都有亲人作伴。

    这在户籍上一查就能知道,而在登记的册子上也都记录着呢,方便管理说的就是这个,身家底细都在官员这边儿可以查看,本身对于流民来说就是一种制肘。

    谁还能是天生地养出来的,总有亲人朋友吧。

    东原府的人口统计在户部那里,将近有五十六万人,但这些人里也不全都是灾民,底蕴足的人家还不至于到饿肚子、没存粮的程度,又有产业在此地,自然是不会搬迁到别地去。

    还有一部分流民早就已经走出东原府了,涌进京城的那么多灾民里,应该有一部分就是东原府的,京城有其他地方,肯定也有,说不定已经有人往北边去了。

    整整十日的功夫,被登记在册的流民只有十一万人。

    得,就带着这些人走,对于剩下的人来说,也算是减轻了负担。

    从东原府往北走,到未受灾的地方,跟往南走比起来,其实要更近一些。

    但是再近,带着这么多的人,又都是流民,身体不好,没有马匹骑,没有马车坐,只能步行。

    这速度就可想而知了。

    光是做饭都得费老鼻子劲了,那么多口大锅同时煮,都是粥饭,里边什么粮食都有,杂七杂八的能吃就行。

    厨子全都用起来了,官员们也没什么好讲究的,除了跟灾民用的不是同一口锅之外,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,就连太子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有的粗粮糙到咽下去都拉嗓子,可照样也得吃,总不能把这些东西挑出来,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浪费粮食,那是要遭天谴的。

    魏时是头一次跟太子面对面坐在一个地方吃东西,明明两个人之前也没什么来往和交情,论官职,魏时在这里头更不能算是高的。

    可好像什么事儿,太子都更喜欢安排他去做,连用膳都能凑到一块去。

    大抵应该是因为他跟太子是……同龄人吧,同一年出生的,他十九岁,太子也是十九岁。

    喝着极为简陋的粥,魏时不免有些庆幸,自己也算是有先见之明,来的时候准备了不少的肉干,不然的话,光靠这些粥,是真吃不饱。

&nbs

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

章节 设置 书页

评论

上一章 | 章节 | 下一章

章节X

设置X

保存 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