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

乐读小说网分类书库

乐读小说网 > GL百合 > 《唐妆浓[太平公主×上官婉儿]完结+番外全文最新》在线阅读 > 正文 第122章 尽称量(2)248

第122章 尽称量(2)248

江明空 2021-12-03

  太平顺势按着她的手,引向自己腰间系带处:“生辰的大礼,都给你带过来了。婉儿,真不要拆么?[R12] ”

  [R1]此处根据郑愔的《昭容别院献诗》描绘。别院未曾提到藏书楼,且既有别院,应有主宅。可能婉儿在长安也有两处或以上房产吧,至少作为昭容,宫里肯定有内宅。

  [R2]李显不是傻子,韦后更不是。你咋样解读都行,只是千万不要把斜封官看作单纯的弱智行为。

  [R3]这段主要根据寇研《上官婉儿与她的大唐》改写,原文更详细,有兴趣可以一看。指路中州古籍出版社版本第172页。总而言之,婉儿将一个可以参政议政,但是政治地位较低,人员流动性强数目不固定,管理混乱的文馆,打造成了一个选拔人才不拘一格的文化机构。

  在这里多说几句,从来没人说过婉儿是通过修文馆选人才,然后再通过斜封的渠道举荐做官,以此和韦后抗衡。这是我本人的想法。一来这两件事的确几乎是同时发生,很巧合。二来,一边斜封一边选拔人才的婉儿,的确有点精神分裂。

  一、放一点史料:

  《大唐新语》记上官婉儿“大搜遗逸,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”。

  《新唐书??上官昭容传》云:“婉儿劝帝侈大书馆,增学士员,引大臣名儒充选,数赐宴赋诗,君臣赓和。”

  《资治通鉴》:夏,四月,癸未,置修文馆大学士四员,直学士八员,学士十二员,选公卿以下善为文者李峤等为之。每游幸禁苑,或宗戚宴集,学士无不毕从,赋诗属和,使上官昭容第其甲乙,优者赐金帛;同预宴者,惟中书、门下及长参王公、亲贵数人而已,至大宴,方召八座、九列、诸司五品以上预焉。于是天下靡然,争以文华相尚,儒学中谠之士莫得进矣。

  《新唐书》、《唐六典》记载修文馆初建时职能为:掌详正图籍,教授生徒。朝廷制度沿革,礼仪轻重,皆参议焉。婉儿以前,修文馆尽管为常设机构,但只设学士和直学士,而没有设大学士。学士和直学士的政治地位也比较低,学士的人数也不固定,“并所置学士,并无员数,皆以他官兼之”。

  《景龙文馆记》记载:至若幽求英隽,郁兴词藻。国有好文之士,朝希不学之臣。二十年间,野无遗逸,此其力也。可见上官婉儿在这些方面的巨大贡献。然而后世某些史家(说的就是你,司马光)出于偏见,认为上官婉儿所重者乃文学之士,而“于是天下靡然,争以文华相尚,儒学忠谠之士莫得进矣”(你看看,这一句意思是“于是天下都纷纷以文辞相尚,朝廷敦品守节习经之臣就越来越少了”,这也太明显在乱骂吧,心疼我婉!)。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客观,因为修文馆还要负责整理修撰典籍,这些工作并非纯文学之士所能承担,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卷二〇九中也不得不承认,修文馆“选公卿以下善为文者李峤等为之”。而李峤在当时就以忠直著称。《新唐书??上官昭容传》则说,修文馆诸学士,“引大臣名儒充选”,可见并非全为文学之士。

  张说是当时人,他在为上官婉儿文集所作的序中说:“搜英猎俊,野无遗才,右职以精学为先。”

  由此,我们可以大致描绘修文馆的功能作用,以及大概知道婉儿为何改革修文馆。

  二、最后放一些大家对婉儿改革修文馆的评价:

  (来源于网络)上官婉儿设立修文馆,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大力开展文化活动,主持风雅,与学士争务华藻、写诗赛诗,对文人提拔奖掖。近代文艺理论家谢无量称“婉儿承其祖,与诸学士争务华藻,沈、宋应制之作多经婉儿评定,当时以此相慕,遂成风俗,故律诗之成,上官祖孙功尤多也。”

  (来源于群里水芯大佬)看到她把修文馆从朝廷政治中分离出来,独立发展,这学术独立,可是近现代西方大学才有的哦。之前弘文馆是太宗搞的,虽然是学术论道的作用,但一直与政治挂钩,与朝廷挂钩,这就离不开政治利益的干扰,后来避讳李弘名字,改成崇文馆,又避讳李崇俊他们的名字,婉儿改成修文馆。李显让婉儿负责打理,也是想让太子和皇子公主们多学点文化。其实李显自己当太子的时候就不爱读书,被太子少保少傅多次劝谏,李显不听也就放弃了。但婉儿不同于那些对太子公主失望就离开的文人,她乘机把修文馆独立出去了,扩大了规模,专门培养文士。所以,婉儿把修文馆独立出政治圈,是很重要的,对于践行孔子儒学的治平理念。当时朝廷很多大官都在修文馆兼职。太平也是一直资助落魄的书生文士,只要听说了就给送钱送衣服,这才是灵魂伴侣嘛!

  [R4]《旧唐书·张说传》:景龙中,丁母忧去职,起复授黄门侍郎,累表固辞,言甚切至,优诏方许之。是时风教紊类,多以起复为荣,而说固节恳辞,竟终其丧制,大为识者所称。服终,复为工部侍郎,俄拜兵部侍郎,加弘文馆学士。

  [R5]于赓哲老师说,从武则天时期开始,以宰相兼领修文馆馆事,号曰馆主,所以这个职位也是婉儿没有头衔的“巾帼宰相”象征。

  [R6]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上官婕妤及后宫多立外第,出入无节,朝士往往从之游处,以求进达。

  《新唐书??上官昭容传》记载:婉儿与近嬖至皆营外宅,邪人秽夫争候门下,肆狎呢,因以求剧职要官。

  《旧唐书??中宗韦庶人传》中记载:上官氏及宫人贵幸者,皆立外宅,出入不节,朝官邪佞者候之,恣为狎游,祈其赏秩,以至要官。

  史官咬牙切齿的模样都要透出纸背了,个人认为这些大多不是什么“狎呢”,应该是文学沙龙。就像“通外臣”是沟通交流一样。史学家和卫道士写婉儿□□,称韦皇后“中宗韦庶人”,但是,诶,就是逃不过,她们就是创造历史的人,是历史本身。你再恨都要写她们,诶,你说气不气吧~

  不过话说回来,俺也一样,咬牙切齿边恨边写着李三的鲜活果敢。毕竟他肯定有本事的,没本事不配做婉平的对手。真写成废物,文也就废了。

  [R7]不会写诗,东抄抄西抄抄凑来的,大家凑合看,别举抱作者小可怜(狗头)。

  [R8]dbq我不会写诗,随便写的,没有平仄押韵,对的也不好,肯定没有昭容的水平。这种文化事,大家凑合凑合,我毕竟工科生。

  [R9]我心中,婉儿骨子里还是有文人的自傲和狂气的。正如弄清影大佬所说:不知道是不是有她爷爷的前车之鉴,所以婉儿的处世方式更加圆滑,但刻在骨子里的脾性还是改不了的。先是忤旨,再是扔诗,甚至死谏,这娃也够倔的。婉儿那个彩楼评诗名场面也把自傲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她似乎一直被对于自己身世的自卑(宫奴)和自负(名门之后)交织裹挟着,让人感受到很突出的矛盾性。时常会想,婉儿应该也清楚祖辈三代都不得好死,但她还是决定出道,那她真的有把生死放在心上吗?

  [R10]可知这每年,也就一年了。

  [R11]婉儿推崇上官体,对平仄押韵非常在意,现今流传的诗作三十余篇,只有几个字对不上。与同时代粗犷的诗作相比,可以说是极其严谨了。

  [R12]感谢群友月出皓兮供梗!

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

章节 设置 书页

评论

上一章 | 章节 | 下一章

章节X

设置X

保存 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