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

乐读小说网分类书库

乐读小说网 > 都市言情 > 《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完结+番外大结局》在线阅读 > 正文 第115章 .调整206

第115章 .调整206

金谷飘香 2022-03-23

  *

  转眼入了冬。

  沪上还不到最冷的时候,穿着毛衣和外套就行。孙梅英把旧毛衣拆了,给小苗织了一件高领毛衣,米黄色,暖暖的。

  田小苗很喜欢,配上灰方格外套,衬得人很雅致。

  她在镜子跟前照过来,照过去,臭美得不得了。孙梅英见了,就笑道:“欧呦,小苗长成大姑娘了!”

  “娘……”田小苗有点不好意思。

  她真得长大了,发育得很好,显得亭亭玉立。

  孙梅英忙完了小苗的,就开始忙冬子和梅子的。

  “到了月底,冬子就要过生日了……”

  每年这个时候,孙梅英都要准备点啥,毛衣、毛裤或者外套、裤子什么的。可今年棉布和毛线都很紧张,定量减了三分之一,即便省着也凑不够。

  孙梅英考虑了一下,就做几件小东西吧。

  她找出旧毛线,织了四双毛袜子,又做了四对鞋垫子。冬子的鞋码比着大旺的,梅子的鞋码比着小苗的。做好了,就打成包裹邮寄过去。

  田小苗照例准备贺卡。

  心说,精神第一,物质第二。

  今年的贺卡主题是“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”,就参照“三人组”努力学习的样子好了。

  田小苗画完了,在小人身上标注了一下:冬子、梅子、小苗。她的手法越来越熟练了,一看就是小苗的风格。

  *

  赶在生日前,冬子和梅子收到了礼物。

  俩人互相瞅瞅,很欢喜。

  梅子想念孙姑姑了,就问:“爹,放寒假咱们回沪上吗?”

  “梅子,等困难时期过去了……”

  “好吧。”梅子叹了口气。

  她念高中后,功课很紧张,一点空闲都没有,只有假期才能出门。

  冬子也想孙姑姑了,却不好意思开口。

  他十七岁了,是个大小伙子了,感情不能外露。这是父亲教导的,说不能毛毛躁躁的,沉稳才能干大事。

  冬子把贺卡收起来,藏在铁盒子里,锁在抽屉里,省得小梅翻腾。

  小梅快三岁了,懵懵懂懂的,对啥都好奇。

  她看到哥哥和姐姐的毛袜子,就抓住不放。

  “妈妈,我也要……”

  “小梅,快松手,这是大娃娃穿的……”

  苏红霞哄着,可小梅抓着不肯松开。

  哥哥姐姐都有,为啥她没有?

  苏红霞一把夺过来,还给冬子和梅子。

  小梅扁扁嘴,想哭。

  柳进原赶紧把小梅抱起来,说:“小梅,你有蝴蝶结,姐姐没有,那把你的蝴蝶结分给姐姐,好不好啊?”

  “不好,姐姐是大娃娃……”小梅摇摇头。

  言外之意,大娃娃不能要小娃娃的东西。

  “哦,那小梅是小娃娃,干嘛要大娃娃的东西?”

  “介个……”小梅被问住了。

  她睁着大眼睛,瞅瞅爸爸又瞅瞅妈妈。

  柳进原绷不住笑了,说:“小梅真有意思……”

  “进原,不能惯着小梅……”

  苏红霞有点犯愁。小梅对啥都好奇,抓住就不放。家里数她小,都让着她,渐渐养成了霸道的性子。

  “好,那就严格要求……”

  柳进原嘴上说着,可心里严格不起来。

  不管是对梅子还是小梅,总是很宽和,连句严厉的话都说不出来。苏红霞的耐性没那么好,急了就采取武力手段,弄得小梅经常告状:“爸爸,妈妈打我……”

  孩子的教育是个大问题。

  柳进原想引导一下,就跟小梅坐在沙发上。

  “小梅,爸爸给你讲个故事,叫孔融让梨……”

  小梅听着,似懂非懂,注意力被转移了。

  “爸爸,我要吃梨子……”

  小梅张着小手,嗷嗷着。

  可大冬天的哪有梨子啊?苏红霞白了柳进原一眼。

  柳进原呵呵一笑,这难不倒他。

  他拿起彩色蜡笔,在纸上画了一个大鸭梨,冲着小梅晃了晃。

  “小梅,来,吃梨子!”

  小梅瞅着大鸭梨,黄澄澄的,上去就是一口。

  苏红霞赶紧把纸夺过来。不然,这娃娃真能咬下去。

  有了小梅,家里很欢乐。

  可柳进原陪着娃娃们的时间不多。

  他在军区搞军事理论研究,担着军事学院的课程,还要定期观摩座谈,参加各种会议。现在讲政治、讲思想,除了专业知识,思想领域也要提高。

  他觉得这样挺好。部队不但要有装备、有技战术,还要有思想、有灵魂。

  *

  “元旦”过后,新的一年开始了。

  这是一年里最寒冷的时节。

  靠山村,家家户户都烧了热炕,猫在被窝里不想出门。这会儿,地里没啥活儿,可积肥不能停,要想有个好收成,一定要上农家肥,把地好好地养一养。

  田秋山带着社员们一边积肥,一边组织学习。

  上面要求“纠五风”,大办农业,大办粮仓。像田秋山这样的大队干部,当初顶住了压力,没有胡来。社员们看得明白,提了一些意见就通过了。

  还有社员提出:“咱不办食堂了,把口粮分了吧!”

  田秋山也想分来着,可他没那个胆子。政策松了,并不代表可以任意行事。公社干部挨批,是因为瞎指挥、搞浮夸,跟办食堂没有关系。

  这个冬天,不是开会就是学习。

  打去年开始推广拼音标注,只要学会了汉语拼音,学习生字就无师自通,既能解决“扫盲”回升问题,又能增加识字数量。(注1)

  小学校里很热闹,男女老少都在学文化。

  田老汉也参加了,跟人家一起张着大嘴学拼音。袁氏不想动弹,裹着被子闭目养神。可看到田老汉学了拼音,就能认字,也激发了斗志。不为别的,就为了读大旺的来信。

  冬天本来很难熬,可这一忙乎过得特别快。

  到了“春节”前,田大旺汇来了一笔钱,说买点吃的,准备过年。

  田老汉和袁氏搭乘驴车,去镇子上逛了逛。

  卖东西的、换东西的不少,有穿的,有用的,就是价钱高。他们转了一大圈,也没舍得出手。看到有换粉条的,才咬咬牙拿出钱来,买了一大捆。这是红薯粉条,可以熬菜粥,可扛事了。

  田老汉和袁氏没吃食堂,自个儿做饭,相对宽裕一些。

  赶着过年,让许凤莲和吕秀蓉过来,一家拿了一把粉条,说包素饺子,让娃娃们解解馋。

  村办食堂也弄了一点粮食,搀着干菜,蒸了几大笼杂面馒头。除夕那天,按照人头,大人三个,娃娃两个,每家派个代表打回去,算是过年的福利。

  农村日子紧巴巴的,城里也不宽裕。

  副食品是见不着的,孙梅英把存货清了清,好歹包了一顿素饺子。柳进军送过来半只鸭子,说是部队上发的,总算见了一点荤腥。

  “春节”就这么过去了。

  天稍稍暖和了,好消息也随之传来。

  县里传达了指示,公共食堂办还是不办,社员们讨论决定。田秋山在会上一说,社员们激动起来,纷纷嚷着:“田支书,赶紧把口粮分了,咱回家吃!”

  田秋山大手一挥,食堂解散了。

  社会员领了口粮,欢天喜地,干劲更足了。

  这时候,野菜冒出来了。家家户户都下地挖野菜,跟粗粮搭配着,上锅蒸着吃,或者贴菜饼子。

  田老汉写了信,让大旺不要挂念。

  田大旺看着信,稍感心安。

  小苗说:“熬过春荒,就再也不会缺粮了……”

  这个预测,让人心里踏实。

  这是因为国家调整了经济政策,缩小基建规模,精简职工,保证农村青壮劳动力,大力发展农业。农村工作也改进了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还揪出了一些典型,有官僚主义,有瞎指挥,还有贪污的。报纸登载,说公共食堂揪出了几个蛀虫,严重的还判了刑。

  这么一来,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。

  这是个经验教训,无论何时粮食生产都是重中之重。从此以后,不管是风调雨顺还是灾害天气,再也未发生过粮食危机。

  这跟农业上的投入分不开。

  田小苗记得一组数据,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,依靠集体力量,农田水利设施大发展,一共建成了八万多座水库,池塘、水坝、排水渠更是数不胜数。

  这些红利造福子孙后代,从七十年代吃到了二十一世纪,吃了整整四十年。

  而包产到户后,大集体消失了,没人再去维护修理了。有一些水渠废弃了,长满了茅草,有些还在继续使用。直到因为地震、防洪出现问题,才意识到这笔宝贵财富。

  当然,这都是后话。

  现在是建设年代,无数人正为之奋斗。

  *

  寒假期间,田小苗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。

  她上大学后,房间一直保留着。学校有纪律,除了放寒暑假,不能随便离校。像她这样的本地学生不多,晚上要查寝室,除非请假。

  小苗的房间朝阳,很暖和,就让五一和三子搬过去。孙梅英一开始不肯,可在小苗的坚持下,还是点了头。赶着放假,又把五一和三子挪出来,说给姐姐腾地方。

  田小苗心说,娘真是偏向她,始终不肯接受她离家的现实。

  这天,盛爱龄找到了田小苗家。

  她穿着毛呢大衣,系着红围脖,很时尚的装扮。

  “小苗,我后天就要走了……”

  “爱龄……”

  虽然在意料之中,可田小苗还是觉得突然。

  盛爱龄说,她父亲一开始不同意,是姑妈说服了父亲,就跟上面打了申请。去年,外贸收入下滑了,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,也需要可靠的人手,就安排了父亲过去。

  临别之际,田小苗跟盛爱龄紧紧地拥抱在一起,道着珍重。

  赶在开学前,盛爱龄一家去了港岛。

  她说给小苗写信,留下了一个通信地址。

  田小苗看着地址,不晓得能联系多久?

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

章节 设置 书页

评论

上一章 | 章节 | 下一章

章节X

设置X

保存 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