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

乐读小说网分类书库

乐读小说网 > 都市言情 > 《我力能扛鼎完结+番外全文最新》在线阅读 > 正文 第176章422

第176章422

宣蓝田 2022-12-24

  九殿下把玉贴在耳边,不知在听什么,眼睛很亮,那是孩子不谙世事的天真。

  他娘拼命给他挣出来一条出路,他将来长大了,懂事了,知道自己陷在皇家的困局里,不知还能不能留住这份稚子之心。

  唐荼荼错开眼,没叫那点不该有的怜惜留太久,笑得轻快。

  “我娘说玉石雅致,让我拿着送人,要跟身边的女孩们打好关系,多交点朋友,别成天独根草似的。”

  晏少昰端着八风不动的淡笑,实则犯了回小心眼。

  ——自打今年五月初遇,这半年了,他帮她良多,还没从她这儿得过一根头发丝的礼物。

  ——该送的人不送,不该送的瞎送,该的你交不着朋友。

  唐荼荼把自己扒拉过的那碟水果清了盘,起身:“时辰不早了,我得回家啦,小九再见,二哥再见啊!”

  她洒脱地挥挥手,头也不回地出了暖阁,跟芸香、叁鹰、廿一、还有路边修剪玉兰树叶的老仆全打了声招呼。

  晏少昰听着院子里热络的送别声,眼皮下撩,瞧九弟半晌。

  九殿下还在摇骰子,双手笼着玉扣晃荡,玉扣却从他掌缝间溜走了,差点噗通碎地上。

  小孩“啊!”短促地叫了声。

  晏少昰及时抬脚以鞋帮一踢,玉扣跳回了他手中。

  差点就碎了,晏少昰心里的不虞升到了顶。稚童,不懂器物珍贵,哪里知道玉石经不住碰撞?

  他唤:“廿一,从库房找些美玉,不论戴的玩的摆的,什么品相好看拿什么。”

  廿一应声去了。

  晏少昰又回头诱哄弟弟:“央央,你瞧这玉扣,小小一块,其实不是什么稀罕物件,你戴在脖子上勒脖子,挂在手上,腕子太细又挂不住,没几天就找不着了——二哥替你收着,如何?”

  九殿下摇摇头,这回舍不得乱摇了。小孩手指灵巧地把红绳打了个结,又打了个结,绳子太短了,他箍着头皮硬是套进了脑袋里,把玉扣摆正,挂在胸前。

  晏少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。

  “二哥也不白拿你的东西,我用玉佛手瓜跟你换,你看这佛瓜,多好看,喜欢么?这一桌子玉,你喜欢什么自己挑罢。”

  九殿下瞅了瞅他,又用乌亮亮的眼睛望了望桌上,挪着身子趴在桌边,摸摸这个玉佛,摸摸那只玉蝉,笑出单边的小酒窝。

  晏少昰心想:小孩儿,就是好糊弄。

  央央却慢条斯理地开了口,声音嫩得像春天的草芽,特认真地讲着道理:“太傅说,礼轻情意重……火火送我的,不换。”

  晏少昰一噎。

  这孩子开口学舌晚,咬字用力,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出蹦,有种字斟句酌的郑重。

  央央黑亮的眼睛又瞅了瞅他:“太傅还说,无事献殷勤,一定心怀鬼胎,有所图谋。”

  “心怀鬼胎”的二殿下揉了揉太阳穴,把视线从小九胸前玉扣上拔开。

  ——这鬼东西,一年也不定说这么多字,全给他一人说了。

  天津府有缺额的事儿,二殿下不让她说,肯定有他的道理。唐荼荼怕自己传话传不准,叫爹爹听岔了,耐着性子等了几天。

  吏部的调授文书果然在两天之后放出来了。

  院里的老树挂了霜,唐老爷绕着圈踱步,踱了半个时辰,把心头的乱结理清楚了,却仍没敢迈进正屋那道门。

  屋里的唐夫人带着三孩子总账,人手抱着一把算盘,核这个月家里的账本。

  日常采买是大头,人情往来也不少,义山的学费便宜、书费贵,荼荼这个月吃宵夜的回数少了,珠珠买小首饰的钱也没超支……

  唐夫人这头跟荼荼请教三位数的加减法,隔会儿探头过去看看珠珠,被这傻妮子总忘了进位的毛病愁得频频扶额。

  至于义山,他数术学得不错,国子监是有算学夫子的。

  唐义山拨着算珠,分心观察着荼荼的大食计数法,瞧荼荼在纸上写写画画,他心想洋人码子也不过如此,跟他拨算盘差不多一样快。

  算完一本,唐夫人抬头看向窗边:“你爹还在外头站着呢?”

  珠珠趴窗格子上瞅了瞅:“可不,手抄在袖兜里,绕着大树兜圈。外边好冷的,可别把爹爹冻坏了。”

  唐夫人扬声喊道:“老爷!进来吧!有什么心事你别憋着,直接开口就是了,都是一家人有什么说不得的?”

  唐老爷这才知道他们全在屋里,磨磨蹭蹭进来,把刚刚写好的自荐书放在桌上,指尖轻轻搭在上头。

  “这是?”

  唐老爷:“夫人呐,吏部的调授书下来了,各部有通籍的吏目都能上表,自请外放出官。”

  这是大事,受他耳濡目染,全家都知道“外放”的分量。

  唐夫人忙问:“老爷想调去哪儿?”

  唐老爷脸色凝重:“我左思右想,觉得天津是个好地方,恰恰静海县缺一员知县。夫人知道静海县吗?你家那位表姑姑,就是嫁去了静海县,可记得?”

  唐夫人转着一粒算盘珠,忖了忖。

  “记得倒是记得,只是我那表姑说静海临着海,是天津的穷地界,百年以前是片荒地。还是皇帝祖宗那时候,北方几个大姓人家奉旨迁居过去的——静海卫籍多,煮海熬盐的灶户多,远远不如天津别的几个县富庶,老爷怎的挑了那儿?”

  唐老爷是谦虚人,对自己有几斤几两掂量得很清楚。

  “穷地方更得用心治理。我枉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,吃着禄米,空长了肚上三层肉,也该出去走走,看看民生多艰。”

  唐荼荼竖着耳朵听着:哟嘿!跟自己想到一处去了。

  县令好啊,一县父母官,要把民生大事端起来,还能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。

  盛朝对地方官员的钳制不怎么严,这些年又搞政绩大比拼,“治民无常,以民之乐为先”,很是提倡民治方法的创新。

  她心里一高兴,拿着账本算得飞快,一页十来行,只扫一眼就得出了数,飕飕飕把剩下半本账算完,写了个总数,拖着绣墩坐到了爹娘旁边。

  “……”唐义山傻了。

  这才知道荼荼一直在磨洋工,她能心算,压根用不着纸笔!

  唐夫人听老爷这么说,也高兴起来。

  “这是好事儿呀,老爷怎么犹犹豫豫不好意思开口?难不成你不打算带我们?我听说外放能带上媳妇孩子一块去的。”

  “愁有两样啊。”唐老爷眉头上结了道锁。

  “其一,外放出官虽然能带上家眷,可义山的学业不能耽误,咱们全家人走了,留他一人怎么能行?”

  唐义山忙说:“爹爹放心我,国子监里多的是外地来求学的同窗,他们带两个健仆、带一个书童上京城,赁个小院子,几个人就能把吃喝穿用全安排妥当。”

  “况我怎么就是一人了?祖父祖母、外婆,还有娘和舅爷、姥爷都在,我去谁家不行?哪家不能照应我一下?我还能往国子监寄宿呢,好些家住得远的学生都在书院里住,听说三人一寝,别有一番趣味哩。”

  这话说得唐老爷宽了心,笑着说:“我儿长大了。”

  “第二愁啊,这知县是七品官,一年俸银五百两,比我这会儿少了一半还多。外放的头一年会给些梯己钱,再没什么别的进项了。”

  “我听部首大人说,县衙里头得有钱谷、刑名师爷,衙门里头不给配师爷,师爷是自己掏钱雇来的,想招揽有才之士,想要人家好好办事,俸禄不能开得少了。”

  “再加上全家吃用,哪里还能攒得下钱,不是要连累你们娘几个过苦日子?”

  唐夫人听得心头暖软,笑着咕哝了声:“什么苦日子没过过,这算什么苦。”

  当着儿女的面,不好意思表露心声,她就给老爷算这笔账:“县里头开销也少啊,跟京城怎么能一样?”

  “老爷仕途最要紧,我听说外放的好处可多了,仕途怎么能拿钱算?这些年咱家也攒了些钱,家里贴补上点,外放三年也富富余余,老爷总不会一辈子都是七品小县官。”

  唐荼荼乐了:“爹放心吧,我攒了不少钱,也能接济家里的。”

  珠珠:“那我也不买新衣裳新首饰了,我也能攒下钱的!”

  全家鼎力支持,直说得唐老爷双目滚烫,连声感慨着“家和万事兴”,把这事敲定了下来。

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

章节 设置 书页

评论

上一章 | 章节 | 下一章

章节X

设置X

保存 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