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

乐读小说网分类书库

乐读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《汉末大丈夫全文最新》在线阅读 > 正文 第77章 神童,与今古之争(3/3)

第77章 神童,与今古之争(3/3)

黑火药 2022-12-22

 而古文学派的几大特点,一是推崇周公,讲究复古尊礼,二是更讲究家族在社会中的重要性,没那么多忠君爱国的东西,更强调孝悌,说白了就是万事以家族为先,国次之,君再次之。

 举个最不恰当的比喻,如果有人为了国事而杀死自己的家人,这在今文学派眼里这叫大大的忠臣,在古文学派里,这就叫大逆不道。

 而第三,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,古文学派要比今文学派更加晦涩难懂得多,而且各家各样,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标准。

 越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东西,这东西学得到底是好是坏,答卷到底是对是错,自然就全都在出题人的一心之间了。

 那么谁是出题人呢?自然便是汝南袁氏、颍川荀氏、沛国桓氏,这些门生过万的学术权威了啊。

 说你行你就行,不行也行;说不行就不行,行也不行。

 事实上,周公旦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,上古时的语言文字与汉代时又早已大有不同,难道汉代人就看得懂甲骨文了么?所谓的古文文学,从根子上,就是通过一些残书断简之中,由后人瞎几把推演,托古人之口,胡乱重新编写的新儒学。

 这其实是一望可知的事儿,摆明了大家搞古文经学就是为了削减皇帝的威望么,今文经学是以皇帝作为绝对的权威去尊敬的,大家都不想听皇帝的话,所以才搞出来的古文经学么,但人家孔子是圣人,大家又不好说孔子说得不对,就搬出来一个比孔子更古的人,也就是周公出来了么。

 本质上,古文经学的兴起,就是因为东汉自光武之后,皇帝缺乏对国家真正的掌控能力,就是世族门阀逐渐兴起,开始全方位的跟皇帝叫板,要分皇帝的权力么。

 所以确实如这杨赐所说,哪个皇帝要是真支持这所谓的古文经学成为官学,那才是真的脑子进水了。

 但偏偏如今这世道,天下人,尤其是关东人,都以学习古文经学为荣,几乎所有的大儒都是搞古文的,皇帝想让大家学今文学派,可大家不学,他能有什么招呢?

 也就是关中地区,因为这以前是西汉的根本之地,此地的儒林世家原本都是学今文经学的,又大多都是朝中贵胄,所以才不愿意放弃自身的固有优势去学什么古文,坚持以今文传家。

 比如这弘农杨氏,他们家先祖人家在西汉时那是做过丞相的,杨赐的爷爷杨震是号称关西孔子的,这么大的先发优势,怎么舍得弃今而从古,难道去向同为尚书传家的颍川荀氏求学不成?所以才死守着今文学派不放,却也不可避免的沾染了古文学派的作风,比如家学传承什么的。

 实际上正儿八经的儒学哪有家学的道理?四书五经难道是什么难懂的东西?买本书回家自学不就得了么?人家孔子写的书,难道还有版权的概念不成?

 所以这皇帝自然是要不遗余力的支持杨家的,而杨家,也只有在拥有皇帝支持的情况下,才有资格和搞古文的袁家相提并论,历代杨家的当家人也无不是表现得忠君爱国,即便是也张罗着诛宦,但却和党人完全不是一回事儿。

 然而皇权,到了桓、灵这两辈的时候使起来也真的是力不从心,关西出了个马融,就是搞古经的,那些关东的世族一看,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都开始搞古经了,那家伙给他这好一顿吹啊,直接把他吹成了天下第一大儒,说他是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,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关西人,包括武将在内,都去跟着这马家去学古经去了,刘宏甚至不得不搞出所谓的熹平石经,将今文经学大张旗鼓的刻在石头上,告诉天下人,这才是官学啊!

 而即便是如此,刘宏在许多事上也是有心无力的,比如那熹平石经上所刻的诗,就曾互相争吵不休,最后还是不得不刻上了代表古文学派的《鲁诗》而非是后世而来的秦宜禄所熟知的毛诗,甚至负责参与熹平石经的所谓大儒,也多掺沙子,虽极力避免关东世族参与其中,也使得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杨赐杨彪父子的手里,但包括马融的后人马日磾和他的学生卢植都在其中,因为他实在实在是已经无人可用了,这种儒们盛世,总不能搞一堆太监,阉宦的走狗去参与工作吧?

 归根到底,皇权衰微,则今文衰微,今文衰微,则杨氏衰微。

 这,其实也是秦宜禄觉得杨家麻烦的地方。

 他当然是不喜欢古文经学的,正经人谁喜欢古文经学啊,后世学者几乎就没人去研究这东西。

 但大势如此,这天下已经是古文的天下了,聪明人不拧大势,胳膊不能去拧大腿啊!

 现在他收了这杨修当弟子,跟弘农杨氏已经彻底绑定了,这不就相当于他跟今文学派绑定了么?这不就相当于他以后只能当个今文学派的领头羊了么?

 这不就,完犊子了么。

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

章节 设置 书页

评论

上一章 | 章节 | 下一章

章节X

设置X

保存 取消